第一百四十七章三教浅析(二十一)-《大师》
第(2/3)页
老子云【上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】
就是指,水,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。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,而不与万物争利。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,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、至净、能容、能大的胸襟和器度。
换而言之能做到,【水唯能下方成海,山不矜高自及天。】此种境界的人,你要是说他不是牛人,谁是?
看看由‘水’就可以推断出这个‘道’是存在的吧?
其实佛学的基础是建立在“三世因果,六道轮回”上面滴。
什么叫三世?三世就是现在、过去、未来。
佛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只是生命的一段,不管是活一百年、活十年、活一年,都是一次偶然的现象,这叫作“分段生死”。其实我们的生命,过去无数生做过什么,都是轮转变化来的,未来还有未来的生命。这次或者变男人、变女人,或者做生意、做官,或者讨饭,这个现象有因果的,是现在、过去、未来三世的因果。前生带来的种性,变成自己现在一生的遭遇;现在造的业,又变成来生的果报。
要说到‘六道轮回’,任何世界上的生命,最基本的分类有四种: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。像我们人啊、马啊,由胞衣生出来的,是胎生;鸡、鸭、鹅、飞禽等,由蛋孵出来的,是卵生;像蚊子,靠水或湿气生的,是湿生;像天人、地狱,是化生的,由生命的变化作用变出来的。这些都是简单的分类而言,我们人世间的那点事情大概莫脱于此。
可是,这中间为什么会这样呢?
这就与你前世今生的思想、情绪、行为有关,错综复杂的各种因果关系,待到因缘成熟了,就变成六道轮回现象。
所以,依照佛陀他老人家所说的六道轮回的观点,从观察‘水’的万千形态到再来看人世间的事情何尝不是如此。
在‘三家’之中唯有佛学把这些解释的真实透彻,例如六祖慧能在坛经记载,回答韦刺史问念弥陀往生西方一节有云:
大众,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门,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。心是地,性是王,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,性在心身存,性去身心坏,佛向性中作。其向身外求,自性迷,即有众生,自性觉,即是佛;慈悲即是观者,喜舍名为势至,能净即释迦,平直即弥陀,人我是须弥,邪心是海水,烦恼是波浪,毒害忘,鱼龙绝;自心地上,觉性如来,放大光明,外照六门清净,能破六欲诸天,自性内照,三毒即除,地狱等罪,一时消灭,内外明彻,不异西方,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。
又无相颂云: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布施供养法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,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,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,忽悟大乘真忏悔(真正的忏悔是指改过不犯),除邪行正即无罪,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类,五祖惟传此顿法,普愿见性同一体,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,努力自见莫悠悠,后念忽绝一世休,若悟大乘得见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又云:
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必在寺,在家能行,如东方人心善,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恶,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
颂曰:
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,恩则亲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,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,若能钻木取火,淤泥定生红莲,苦口即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,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,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,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,听说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
注:六祖慧能俗姓俗姓卢,据记载他父亲早逝,只有跟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很是贫寒,长大后靠卖柴供养自己的母亲。有一天,他砍了柴到街上卖,听到旅馆里有位先生在念《金刚经》,这部经可以说是直接指引明心见性的路。他听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有所领悟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