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这些人真的投敌-《南明:重生朱由崧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  今后朝廷税赋都以银元结算入库,朝廷给官绅的优免按额折银计算,这样一来,从法理上来说,似乎真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。

      明末的土地资源,能占的大多都被人占了,阶级也已经被固化了,寒门书生变得越来越难以出头。

      比如很多考中功名的秀才,虽有免80亩税赋的特权,但是如果自己家里祖上没有那么多田产,又没人投献,那他实际享受不到实额的税赋优免特权。

      读书成本是很高的,一些寒门出身的秀才,如果自己没有营生手段的话,日子也是相对较苦的。

      而对于一些豪门大户出身的读书人就不一样了,他们世代积累,要家产有家产,要人脉有人脉,若按标准的免税额度折算的那点银子,对豪门大户来说才几个钱。

      这下朝臣们心里已经算是明白了。

      皇帝这是典型的给个三瓜两枣,就要对地方豪门士绅名下的田产收税啊。

      同时又收买了寒门出身的读书人,可以说这样改制并没有损害大部分寒门读书人的利益。

      一些精明的人已经猜到,皇帝执行这一套,先是以清查隐田为由,牵连出地方的问题。

      再借这些问题推行银元和粮站,官绅优免按额折银,这一套新政的核心问题是在集权。

      这是将要打破自古以来皇权不下县的现象。

      这样改制会很难实施吗?

      就单从理论表面来说,好像并不难了。

      因为没有废除士绅优免特权,这套政令从法理上讲,朝廷实施起来是合乎礼法的。

      同时按额折银给读书人补贴,又能取得部分寒门读书人的拥戴。

      就像这一阵子阮大铖在常州府无锡县清查隐田,当地士绅们心里恨不得弄死阮大铖,但明面上没人敢跳出来反对,只能在暗中鼓动乡民捣乱。

      以弘光天子的脾气,现在手里有兵权,谁敢在新政时闹事,就敢趁机砍了谁。

      朝臣们散朝后,三三两两的离开了,每个人心中都在暗暗盘算。

      有人忧虑,有人高兴,神色不一。

      对于接下来要实施这一套套新政,大家都知道对朝廷是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  但是要执行起来时,又哪有那么简单的,地方上的豪门官绅们怎么可能甘心,肯定会有人要出来闹的。

      皇帝以往不得不忍受着江南士绅的种种贪婪行径,可现在不一样,新政的前提是没有动大部分寒门读书人的利益,又有刀兵在手。
    第(1/3)页